新闻中心

我院临港院区心血管内科成功为患者植入上海首批生物可降解卵圆孔封堵器

2024-02-07   来源:心血管内科

近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功为一名患者植入了生物可降解卵圆孔封堵器。

48岁的詹先生(化姓)反复头晕不适,曾在其他医院多次就诊均未发现病因。近期因头晕、头痛和轻度脑梗死至六院临港院区神经内科住院,进行相关检查后,确诊为“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简称 PFO)。卵圆孔是心脏左右房之间隔膜上的缝隙样通道,1岁以内会逐渐闭合,若3岁以上卵圆孔仍未关闭,称为卵圆孔未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较大卵圆孔未闭(PFO)的患者发生脑卒中(即中风)、偏头痛、外周动脉栓塞和减压病等疾病的风险较正常人群呈数倍升高。

针对詹先生目前的情况,可采2种不同的治疗方式。第一种是药物治疗,但是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第二种是微创介入封堵手术。医生与詹先生沟通治疗方案时,他选择了手术治疗,并对生物可降解的封堵器的优势比较满意。相对于与传统金属封堵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植入体内1年后可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既完成了封堵器的作用,最终又不会在体内留有异物。

手术由马士新副主任医师主刀,曾金美主治医师、张莉莉主治医师和朱彦蓉住院医师担任助手,在超声医学科李雯副主任医师的协助下,手术团队精准定位封堵器,十分顺利的完成手术。由于手术的创口小,詹先生术后第二日即可出院,且头晕和头痛的症状的明显改善。

董承琅教授作为我国心脏病学的奠基人,一生救治患者无数,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为我国心血管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着手开创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诊疗体系并亲自兼任第一任心内科主任。我院心血管内科注重传承董老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目前,临港院区心血管内科具备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室间隔精准化学消融,由卵圆孔未闭导致头痛的根治性治疗等技术,同时也开展常规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左心耳的封堵及经皮主动脉瓣膜的植入术等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各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及心衰患者的心脏同步化(CRT)治疗等。六院临港院区心血管内科正在秉承“技术+创新”的诊疗理念,越来越好地服务于临港新片区乃至上海和全国的心脏病患者。


上一篇:科普进企业 服务新片区——临港门诊党支部科普讲座走进特斯拉公司 下一篇:关爱“一老一小”,彰显医院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