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70%-80%的罕见病是遗传性的,我国于2023年9月发布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先后共将207种罕见病纳入目录。据悉,我国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约为3%,按每年出生1000万计算,有缺陷的新生儿大约30万。根据浙江省曾进行的新生儿筛查,估算我国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包括BMD)发病率约为1/3853,全国患者约6-7万人。90%的罕见病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因此,预防显得格外重要,而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属于一级预防,能够将预防的关口提前至胚胎植入之前,对于阻断遗传病的传播、减少罕见病的发生、降低出生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
Z先生和X女士结婚10多年了,两人身体都很正常,已生育一儿一女。不幸的是,X女士的儿子在6岁时候出现走路不稳、容易跌倒的症状,后来症状逐渐加重,最近已经发展到基本不能行走的境地了。心急如焚的X女士带着儿子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一种罕见病: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据了解,X女士的弟弟也有类似病史,12岁以后就不能行走。经过基因检测,证实X女士为DMD基因异常携带者,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丈夫Z先生和女儿基因正常。
据悉,DMD患者出生时表现正常,一般在儿童期发病(4-6岁),表现为走路容易跌倒、奔跑困难、蹲起费力,逐渐出现走路和爬楼梯困难,多在十几岁时无法行走,需要借助轮椅等辅助工具生活,二十几岁时可能因呼吸系统并发症或心力衰竭而死亡。DMD和BMD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贝克肌营养不良)都属于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是最常见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但DMD较BMD更常见、症状更重,因此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主要是指DMD。DMD患儿绝大多数有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少部分可见舌肌或三角肌假性肥大,这是因为萎缩的肌纤维组织被脂肪充填而致,同时出现肌力减弱,但触之坚硬。
DMD目前无特效药治疗,无法被治愈,因此只能靠预防。市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邵红芳主任表示,女性在孕前可以通过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筛查来了解自己是否为DMD携带者,如果为DMD基因异常携带者,可以在孕早期行绒毛穿刺或孕中期行羊水穿刺,来诊断胎儿是否为携带者或患者,也可以采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将胚胎进行DMD基因检测,从而选择正常的胚胎植入子宫,这样就将预防的关口进一步前移,避免患有DMD基因异常的婴儿出生。
Z先生和X女士近几年准备再生育,2021年,X女士怀孕后进行绒毛活检,基因检测证实胎儿为DMD患者,进行人工流产。Z先生夫妇听说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以帮助他们生育正常的孩子,2023年特地到市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治疗。那么,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的治疗过程是怎样的呢?
Z先生和X女士在市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经过评估后,认为具有单基因遗传病胚胎植入前检测的指征。医生为X女士进行促排卵治疗后,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后形成6枚囊胚,医生从每枚囊胚上取出数个细胞,在体外经过基因扩增后再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其中2枚囊胚完全正常,3枚为DMD基因异常携带者,1枚为DMD患病胚胎。2023年8月,医生为X女士成功移植了1枚正常囊胚,顺利怀孕,并在2024年5月诞下一名健康男婴。
据生殖医学中心刘章顺副主任医师介绍,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也称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是指在胚胎植入子宫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检测,然后选择正常或者不致病胚胎植入子宫,主要适用于高龄、反复自然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等人群。当精子和卵子在体外结合形成胚胎后,医生会选取胚胎的数个细胞进行基因检测,从而了解该胚胎是否存在染色体非整倍体、染色体结构异常、基因片段的缺失和重复、是否携带患病基因等,通过植入正常或不致病得胚胎,可以降低流产率、减少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患儿的出生。
【科普小知识】
DMD是罕见病中的常见病,是一种单基因病,致病基因是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 DMD),DMD基因编码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膜上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发挥细胞支架的作用。当dystrophin缺陷或不足时,肌纤维完整性损坏,肌纤维坏死、纤维化和再生能力丧失,随着病情发展,正常肌肉组织被纤维结缔和脂肪组织替代。
DMD基因位于X染色体p21.2区,全长约2.2Mb,共包含79个外显子,是已知人类基因中最大的基因。DMD基因突变多数来自母亲遗传,少数(约1/3)为新发突变。DMD基因变异以外显子缺失为主(约占60%),外显子重复约占5%,点突变、小的插入或缺失及编码外突变等占30%。
DMD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只在男性中发病,男孩发病率为1/3000-5000;女性因为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基因突变后不会发病,为携带者。携带者生育女儿50%几率正常、50%几率为携带者,生育儿子50%几率为正常、50%几率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