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临港黄金1小时急救圈建设研讨会暨党建共建活动圆满举行——政企医三方联动构建现代化院前急救体系

2025-05-23   来源:临港麻醉重症科党支部

2025年5月10日,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麻醉重症科党支部与中国航发商发试验验证二部党支部联合主办的“临港黄金1小时急救圈建设研讨会暨‘仁心匠术 锋刃共铸’党建共建活动”在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商发)成功举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临港麻醉重症科党支部书记崔德荣主持本次研讨会及共建活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社会发展处处长冀晓红、应急管理处处长孙冬林等以及临港新片区内12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共同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合作。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应急管理处处长孙冬林在致辞中强调,此次合作直面临港新片区15万产业工人安全需求,以航空级技术赋能急救革新:构建“135”智能急救网络(1分钟响应、3分钟处置、5分钟联动),纳入《临港韧性城市三年行动方案》。建立“政府+医院+企业”三方联席机制,定期开展危化品泄漏、有限空间事故等专项救援演练;让党建的“红色引擎”驱动安全的“蓝色防线”,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的临港答卷。

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陈国庆指出,商发制造与市六医院临港院区携手开展党建共建,正是要让党组织成为办实事、解难题的坚实纽带。临港新片区产业工人日以继夜奋斗在制造一线,他们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党员要带头成立先锋队,把急救培训送到车间,给高危岗位加上健康“防护网”。党建共建不是摆样子,而是要让医院与企业心连心,共同着力打造“临港黄金一小时急救圈”,把临港新片区建设成既能造大国重器,又能护百姓平安的幸福家园!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商用车执管会主席杨怀景在致辞中表示,上汽集团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助力急救设备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在5G移动急救复苏车项目上持续发力,提升急救效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原临港院区副院长邓志锋表示,此次党建共建以破解远郊急救半径长、工业伤情处置难为核心,推动航空科技与医疗急救深度融合。双方将联合研发集成AI预警(心梗/脑卒中识别准确率显著提升)、AR远程指导、5G数据同步的智能急救复苏单元,构建“三同步”急救链,大大缩短危重症救治时间。通过培训企业急救员、布设急救设备、输出急救标准,完善急救网络,并以党员攻坚和人才互培等机制强化长效保障,实现“红色引领+科技赋能”的生命守护体系。

紧接着,在众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崔德荣和陈志龙分别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麻醉重症科党支部与中国航发商发试验验证二部党支部签署共建协议。双方党支部签署《党组织联建协议书》,明确三大合作方向:

1.技术互鉴:中国航发商发输出航空发动机装配的“零误差”质控经验,助力急救设备智能化改造;

2.人才共育:每季度开展制造业创伤急救模拟实训,覆盖临港新片区2000名企业安全员;

3.资源互通:市六医院临港院区开放急救技术培训,中国航发商发试验车间提供精密管理实地教学。

支部共建旨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双方在医疗急救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急救圈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崔德荣书记在《临港黄金1小时急救圈项目建设方案》汇报中,以“技术驱动、流程重构、全域协同”为主线展开系统性论述。他首次披露了5G移动急救复苏车的核心参数:集成ECMO支持、便携超声、麻醉机、监护仪、血气分析仪、自体血回输机及远程会诊模块,通过车载智能分诊系统实现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及医学影像图片毫秒级传输至院内急救指挥平台,使院前至院内交接时间缩短至8分钟以内。针对高空坠落或海上事故等复杂创伤场景,他提出“创伤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结合航空发动机试验中的风险预判模型,实现急救资源动态匹配与分级响应。汇报中特别展示了与上汽集团联合开发的急救车舱内医疗设备装置,可最大程度保障重症创伤患者转运途中的生命安全,并通过多模态监护设备实现颅脑、胸腹损伤同步监测。崔德荣书记强调,该项目已形成“1平台+3网络+5机制”的创新架构(即一体化急救指挥平台,覆盖海陆空立体急救网络,建立风险评估、快速响应、多学科协作、资源调度和质量追溯机制)。崔德荣书记表示,团队计划2026年前在临港新片区全域布设30个智能急救节点,实现“黄金1小时”向“钻石45分钟”的救治目标升级。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以“黄金1小时急救圈”为核心,整合多学科尖端技术与智能化平台,构建起覆盖“现场急救-快速转运-精准治疗-重症监护”的全链条救治体系。心血管内科马士新教授团队凭借超万例介入手术经验,24小时响应急性心梗及复杂冠脉病变等急症,配备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与体外膜肺(ECMO)等设备,年完成介入治疗1300多例;燕东亮教授所在的市六医院泌尿外科是全球最大尿道修复中心,创新组织工程技术年完成手术1000多例;普外科袁周教授团队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DCS),成功救治95岁肝破裂大出血患者,实现“先救命、后修复”的急救理念突破。

在创伤救治领域,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文根教授介绍到,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市六医院骨科以“中国手”再植技术和游离腓骨移植保髋术为特色,年手术量近8万余例,老年髋部骨折绿色通道救治效率全国领先。心胸外科成少飞教授开展局麻下肋骨骨折固定术,为高龄患者争取生存机会;神经外科陈鑫教授通过PRx动态监测技术优化脑灌注压,提升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重症医学科邹龑教授团队依托ECMO、床旁血滤等设备,搭建多学科协作平台,5分钟内集结创伤团队,年救治危重患者2600余例。

技术创新方面,放射介入科田庆华教授团队通过“并联式”流程将脑卒中取栓DNT(入院至溶栓时间)时间缩至26分钟;而5G智能急救复苏车与急救信息平台则将打通“上车即入院”的数字化闭环——上汽集团研发的新能源急救车支持5G远程会诊、AI辅助诊断,损伤控制性手术搭建的移动急救复苏平台,赋能临港成为全国首个“黄金1小时”智慧急救示范区。从心脏骤停到重症多发伤,从脑卒中取栓到心梗介入治疗,市六医院临港院区以“硬核技术+软性协同”重塑急救生态,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急危重症救治树立标杆。

“临港企业-移动复苏单元-市六医院黄金1小时救治圈建设”讨论环节,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总工程师王辉、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小丽、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副总经理沈利荣、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党委书记宋续明和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卫强等与会嘉宾热烈讨论,积极为急救圈建设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临港新片区商会代表提出,将更多企业安全员纳入急救技能培训体系,年内计划覆盖1万名一线员工。

此外,活动还特别设置企业现场教学环节,党员代表实地参观中国航发商发6001指挥中心及装配车间。在航空发动机总装现场,医疗团队重点考察了可视化管理系统在精密制造流程中的实践应用,为急救设备智能化管理提供参考。中国航发质量工程师现场演示了生产异常实时响应机制,这种快速响应的管理理念引发医疗团队关于急救流程优化的深度讨论。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凝聚了各方力量,标志着多方合作迈向新的高度,为临港黄金1小时急救圈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临港新片区的急救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为区域居民和企业的生命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也有望为全国远郊急救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下一篇:29岁小伙凌晨起床玩游戏后突发脑出血,警惕这些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