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原本为普通感冒做的检查,意外揭开了更危险的真相——右肺上叶一枚9mm的磨玻璃结节正悄然潜伏。面对这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七旬老人,六院胸外科团队采用微波消融技术,完成了这场“歼灭战”。
78岁的柳爷爷(化姓)不抽烟不喝酒,但有几十年的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史,每天规律服药控制。去年冬天一次普通的感冒后,他总觉得气短,子女劝了好几次才同意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胸部CT片上的“朦胧阴影”,让全家都紧张起来——右肺上叶见一枚9mm大小的磨玻璃结节。于是,子女带着柳爷爷慕名来到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赵永红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病情,并仔细查看CT影像:“这种像磨砂玻璃一样的结节,在老年人中并不罕见,但需要仔细评估。”胸部高分辨率CT显示:右上肺后段磨玻璃结节,大小9mm,有部分实性成分,毛细血管穿行,考虑微浸润腺癌。鉴于患者合并各种基础疾病和患者身体状况,赵永红专家团队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外科手术切除,虽能直接切除病灶,但手术创伤大,患者可能难以耐受术中麻醉及术后恢复;二是微波消融治疗,这是一种微创介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
据悉,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是一种在胸部影像学(如 CT)上表现为密度轻度增高的云雾状淡薄影/圆形结节,样子像磨砂玻璃一样,所以叫磨玻璃结节。它既可以是良性病变,也可能是恶性肿瘤的早期表现。一般来说,混杂磨玻璃结节的恶性概率相对较高。对于高度怀疑为恶性的磨玻璃结节,或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结节增大、密度增高、实性成分增多等变化的结节,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在肺磨玻璃结节的治疗选择上,手术方式通常根据结节的位置、大小和性质决定,主要包括肺段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然而,对于部分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如高龄(>75岁)、肺功能较差(FEV1<60%)、合并严重心脏病或其他系统疾病,或拒绝手术、术后复发及多原发肺癌患者,微波能量消融成为更优的选择。此外,若结节直径≤3cm,尤其是纯磨玻璃结节或实性成分≤50%的混杂磨玻璃结节,且位置表浅或位于肺外周(穿刺路径可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微波消融同样适用。这项技术的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随访中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加的结节,可及时干预以避免恶变;对于早期肺癌(如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其疗效与手术相当,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因此,微波消融不仅为高风险患者提供了安全可行的替代方案,也为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带来了精准微创的治疗新选择。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柳爷爷选择了进行微创的微波消融手术方式。
术中,在严格的心电监护和吸氧保障下,柳爷爷保持仰卧位接受手术。手术团队首先通过CT精准定位右上叶结节在体表的投影位置,完成消毒铺巾后实施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随后在CT实时引导下,将微波消融针经右侧标记处精准穿刺至病灶部位,以35瓦功率持续消融3分钟。术后妥善处理穿刺创口并粘贴敷料,经全面检查确认未出现气胸等并发症,标志着手术顺利完成。随后,柳爷爷安返病房,无不适主诉。在心电监护6小时后,即日就撤除监护,下地行走。柳爷爷对赵永红专家团队的治疗十分满意,对微波消融的方式也十分认可,认为这项技术不仅免去了手术的创伤,也同时效果即刻显现,这一点让他喜出望外。
凭借微创、精准、安全的特点,微波消融成为肺磨玻璃结节的重要治疗手段,尤其为早期肺癌患者及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特殊人群提供了全新的治疗可能。它在灭活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创伤,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生活质量选择。
未来,六院胸外科将继续深耕微创技术发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患者获益为核心,让更多患者享受到精准医疗带来的健康福祉。
专家介绍
赵永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擅长:肺部结节的早期精准诊断及个体化微创手术治疗经皮肺结节微波消融术;复杂肺部肿瘤机器人手术治疗;复杂纵隔肿瘤的诊治及根治手术治疗,胸壁肿瘤的诊治及术后胸壁重建,对复杂鸡胸及漏斗胸个体化矫正手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严重胸部外伤的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对胸部创伤及合并伤实施精准分型,根据不同伤情实施个体化精准微创手术治疗。
学术任职: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微创外科工作组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综合考官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下午肺部结节整合门诊
周五上午专家门诊